网站公告: 北京文博交流馆(智化寺)恢复开放公吿   北京文博交流馆2021年度部门决算   北京文博交流馆关于智化寺修缮闭馆的公告   北京文博交流馆2020年决算草案公开   北京文博交流馆2021年单位预算信息  
网站搜索:

·首页

智化寺历史沿革展

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11-11-13   

一、前言

    建于明英宗正统年间的北京智化寺至今已经历了560余年的沧桑风雨,是新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它保存完整的四进殿宇堪称目前北京市内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,同时又是一座集造像、佛经、壁画、音乐等佛教艺术为一体的禅林净土。倘佯在殿宇院落中,或漫步或小憩,追溯它兴衰隆替的历史,品味它美轮美奂的建筑,礼拜塑铸精湛的造像,欣赏色彩依旧的壁画,瞻仰历朝历代的佛经,看呢喃的雨燕在钟鼓楼上下穿梭,任历尽沧桑的古乐从心灵拂过,是每一位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难以寻觅的情怀。
智化寺鼓楼历史照片
(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)
智化寺万法堂历史照片
(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)
智化寺如来殿历史照片
(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)
明代智化寺位置图

二、王振与智化寺

    智化寺初建之时是明英宗时期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。宦官王振, 山西大同 (今河北蔚县)人,早年入宫,接受教育。英宗朱祁镇当年被立为太子时,王振以东宫局郎之职侍奉左右,与英宗建立了很深的感情。英宗即位时,年仅九岁,由太皇太后张氏及宣宗朝旧臣辅政,王振被任命为司礼监太监,深得英宗宠幸。据《明史•宦官传》记载“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……振遂跋扈不可制,作大第皇城东,建智化寺,穷极土木”。正是从正统七年开始,王振真正开始了无所顾忌的专权生涯,使明仁宗、宣宗开创的宽厚仁爱、繁荣昌盛的中兴局面转入到宦官专权时代。此后,太监汪直、刘瑾、魏忠贤相继步王振的后尘,对明代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。

    智化寺兴建于正统九年(1444年),因英宗赐名而得名。山门上有汉白玉横匾“敕赐智化寺”,“敕赐”意为皇帝御赐的寺名,“智化”就是以佛的智慧普度众生。

智化寺全盛时期效果图
智化寺山门上方汉白玉门额
《明史•宦官传》关于王振的记载 明宪宗谕祭然胜碑录文

三、土木之变

    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蒙古瓦剌入犯明朝,王振鼓动英宗御驾亲征。由于王振越俎代庖、指挥无能和骄傲轻敌,明军在土木堡战败,五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,王振死于乱军之中,英宗被俘,史称“土木之变”。失败的消息传回京城后,王振被满门抄斩。留京监国的英宗之弟朱祁钰,被大臣们拥立为帝,是为代宗,年号景泰(1450~1457年)。瓦剌军入犯京城,被于谦组织的京城保卫战成功地击退。一年之后,瓦剌只得放回英宗。代宗尊其为太上皇,将其软禁南宫。景泰八年(1457年),代宗卧病不起,在孙太后默许下,武清侯石亨勾结宦官曹吉祥等人,发动政变,攻占南宫,迎英宗登基复位 , 改年号天顺(1457~1464年),史称“夺门之变”。代宗不久病死。天顺元年,英宗“诏复王振官,刻木为振形,招魂以葬”。英宗于天顺八年崩,终年三十八岁,前后在位二十二年。
土木之变作战路线图
今日土木堡遗址
明英宗像(1427-1464) 王振原籍河北蔚县卜北堡村

四、智化寺的变故

    智化寺数百年间香火不绝、法事不断,善男信女出出进进热闹非凡。直到清代乾隆七年(1742年),御史沈廷芳路过禄米仓胡同,见到智化寺“其后殿西庑,逆振之像,俨居高座,玉带锦衣, 香火不绝。殿西檐下现有英宗谕祭之碑,褒其忠义”。沈廷芳曾经参与《明史》的校阅工作,熟知王振专权害国,“观览之下,不禁发指”。出于对宦官专权“渎乱朝纲”的憎恨,他上奏皇帝,请求仆毁王振塑像、拉倒石碑,“以示惩创”。这一奏议获得了乾隆皇帝的批准。 此后,智化寺变得破败不堪,尤其在经历了1900年“八国联军”的拆毁,寺院建筑更是残败,往日神采飞扬的佛像蒙上了厚厚的尘土,参天的古柏被砍伐殆尽。民国时期,智化寺内的僧人只有靠出租房屋维持生计。日伪统治以后,寺内情况更加恶化,院内住着各种小生意人家,佛殿内经常停放棺柩,尘土垃圾、污泥秽水,狼藉满地。
清乾隆皇帝像(1711-1799)
《沈廷芳奏请仆毁王振塑像摺》:协理陕西道事、山东道监察御史,臣沈廷芳谨奏,为前朝之逆阉塑像犹存,亟请敕毁,以儆奸邪,以垂惩戒事。臣闻:王者之政,旌别宜先,故有恶必瘅,时代虽遥,犹加毁斥,凡所以树风声也。臣向居词馆,校阅明史,告竣之后,旋蒙恩赐,得以偏观。窃查英宗后纪云:天顺元年冬十月丁西,赐王振祭葬,立祠曰旌忠。振本传云:作大第于皇城东,建智化寺,穷极土木。后振为乱兵所杀,英宗复辟,念振不置,赐祭招魂以葬,祀之智化寺,祠曰旌忠,等语。夫振之罪恶滔天,古今共愤。迹其窃柄弄权、肆奸纳贿、构置瓦刺,乘舆播迁.致令宗社几倾,罪孽尤极,身既丧亡、家亦族灭。论世者犹以为死有余辜,太息痛恨。乃英宗犹谓其为国殉节,叠加身后之恩,以致后来宦竖横行,转相则效。如汪直、刘瑾,魏忠贤诸逆,闻风而起,卒至渎乱朝纲,囚奴正士,中原涂炭,民不聊生。较之汉唐,其祸更烈,溯厥源流,皆由振始。是逆恶王振,固明代之罪人,实万世之炯戒。臣既读明史,深切感叹。近因公事,经行海岱门内之禄米仓前,则见智化寺岿然尚存,规模实钜。其后殿西庑,逆振之像,俨居高座,玉带锦衣,香火不绝。殿西檐下现有英宗谕祭之碑,褒其忠义;大殿前则建李贤所撰智化寺碑,称其丰功大节,几于杀身成仁。观览之下,不禁发指。伏思我朝家法,治化清明,寺人奉职惟谨,不敢稍干外政,此诚度越汉唐,迈迹三代。臣恭闻圣祖仁皇帝赐题于谦之碑,嘉其忠贯日月,壮山河;而台臣张瑷奏请削平魏忠贤墓,并仆其碑。奉旨:魏忠贤墓著交与该城官员仆毁铲平,该部知道,钦此。旌别之义,千古常昭,中外快心,迄今仰颂圣德。今兹光天化日之下,大都首善之邦,岂容尚留秽像,猥称祠祀,其何以儆大憝,昭宪典?况信史既行,褒贬显著。虽仅属前代佘慝,不足重烦睿虑,而大义所在,必须昭示。优祈敕下地方有司,立毁其像,投诸水火,并仆李贤之碑,以示惩创。至英宗之碑,并请移置他所理瘗,俾天下后世,凛然知凶恶之徒,且不能保其像于身后,而圣明瘅恶之义,炳如日星,严如斧钺,咸知鉴戒于奕冀矣。臣因此等事,世道人心所关,既有所见,不敢隐匿,仰恳皇上睿鉴施行,谨奏。乾隆七年正月二十九日。朱批:著照所请,行该部知道。

《沈廷芳奏请仆毁王振塑像摺》

五、刘敦桢在智化寺的考察

    1931年夏,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刘敦桢来北京调查古物,“闻城东有智化寺创于明正统间,虽墙垣倾颓,檐牙落地,而规范犹间有存者”,于是进行了初步测绘。智化寺成为他调查北平的第一处古建。当时梁思成、刘南策等人都曾参与。次年秋天,他发现脱误不少,又重行订正补缀,完成了《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》一文,认为“如来殿之外形虽大体与清代一致,其细部手法尽多特异之点,就中与清式异者每不乏与宋式类似……此殿亦不失为过渡时代之例也。”
当代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先生 (1897-1968)

刘敦桢先生测绘的智化寺平面图 (刊于《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》)

六、建国后智化寺的新篇

    1952年底,查阜西、杨荫浏等人采访智化寺京音乐,认为 “最晚也和北宋的‘鼓吹教坊’有关”。1954年京音乐研究会成立。1957年智化寺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。1958年北京市政府拨款整修智化寺。1961年,智化寺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82年,北京智化寺文物保管所成立。1986年,国家文物局拨款全面整修智化寺。1992年,在智化寺原址上成立的北京文博交流馆,其建馆宗旨是成为文博信息交流的窗口,包括北京地区博物馆馆际之间的交流、博物馆与民间收藏组织、民间收藏家之间的交流等等。围绕这些宗旨,北京文博交流馆开展了一系列工作。古老的智化寺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。
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立智化寺文物保管所的批复
关于同意智化寺文保所加挂“北京文博交流馆”牌子的批复
1958年北京市政府拨款整修智化寺 1986年国家文物局全面整修智化寺
2002年 北京市政府人文奥运工程之一
“智化寺下架油饰工程”

2004年春,荷兰首相扬·彼得·巴尔克嫩德
一行前来智化寺参观